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走馬鎮千金村:葛稻共去九宮格見證生富百姓_中國網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村看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王建宏

金秋時節,金黃色的稻浪隨風翻涌,隨著收割機的轟共享會議室鳴聲響起,1對1教學割稻、脫粒、裝袋……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走馬鎮千金村葛稻共生基地的水稻迎來豐收。

“我們綠色水田產出的稻米在市場上俏得很,一斤能賣到15元。”千金村葛稻共生基地負責人熊朝龍喜小樹屋笑顏開,“稻谷只是收獲的一茬莊稼,田里還有別的‘寶貝’呢!”

熊朝龍口中的“寶貝”,是葛稻共生中的“葛仙米”。

葛仙米,雖然名字里帶米但其實并不是米,而是一種附生于稻田的固氮藍藻,形教學似米粒,曬干后顆粒圓潤,煮熟后比米粒大,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相傳,葛仙米得名于東晉煉丹家、醫學家葛洪。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葛仙米,生湖廣沿溪山(今走馬鎮地轄)穴中石上,遇大雨沖開穴口,此米隨流而出。

葛仙米對氣候、氣溫、日照、土壤、水量等要求極高,以野生為主,世界上分布十分稀少。據千金村村民回憶,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村里的葛仙米慢慢變少。2000年至2005年,只有遠離人居、缺人照顧的少數稻田,能見到葛仙米。

千金村村民董文曾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2年起,他就想著怎么從葛仙米中“淘”個出路。“能長葛仙米的稻田為什么越來越少?”成為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問題。通過向鄉親打聽,再結合自己的種田經驗,他發現,葛仙米消失的稻田里都施過化肥。

那時,鶴峰縣也在思考如何在葛仙米產業上尋求突破。縣農業部門組織調查研究后,縣里大力開展環境整治,通過推廣有機肥、控制農藥、關閉養殖場、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小樹屋等方法,恢復生態環境。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團隊也來到千金村,開展葛仙米實地調查研究。湖北省地質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開展水質監測。

“我幾乎天天蹲在田邊,向專家教授學習請教,十來年了才慢慢摸小樹屋索出養護要點。”董文說。

千金村葛稻共生基地正進行秋收作業。鶴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23年8月,湖北省首個葛稻共生基地在千金村揭牌。“我們以葛仙米為主帶動大米產業,葛仙米循環生長,3月至6月是采收期。采收后開始插秧,種植一季水稻,水九宮格稻收割后及時清理秸稈,再密切關注溫度、濕度,為葛仙米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種植全程拒絕化肥農藥,實現一塊田種兩種‘米’。”董文說,靠著葛仙米,他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現在年收入更超過50萬元。

如今,走馬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產地,千金村則是核心產區。千金村有1000余畝水田,其中800畝被納入葛稻共生核心產業基地。五百多戶村民中,兩百余戶都開始發展葛仙米,周邊的白果村、汪家堡村等也參與進來。

熊朝龍算了一筆賬:“采用規范化的養護工藝,兩畝田就能產20公斤干貨葛仙米和1500至1600斤稻谷。這樣下來,一畝地一年就能收入5萬元左右,比起傳統水稻種植,收益高了不止10倍。”

葛稻共生還給千金村的旅游添了一把火。村民們靠種出的“豐景”,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四組村民張軍是葛稻共生的種植大戶。2015年,他瞄準時機開起了農家樂:“葛仙米是我們鶴峰人招待貴客的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很多外地客人慕名而來。最高峰時店里8間包間全部訂滿,一天流水能達8000元。”

千金村村民從曬干的葛仙米中挑出雜質。鶴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六組的葛仙民宿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游客。民宿負責人肖紅霞自豪地說:“村里的葛稻共生基地,就是我們綠色生態最好的名片。無論是民宿的裝九宮格修風格,還是餐飲的菜品設計,我們始終將葛仙米和稻田作為特色融入其中。現在,不少游客喜歡到這里品嘗美味、拍照打卡。”

依托葛稻共生基地,鶴峰縣投入資金超1.6億元,計劃在基地周邊建設旅游公廁、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休閑活動場地、馬拉松賽道、研學基地等配套設施。建成后可同時容納8000人旅游觀光、吃喝住行。

“縣委縣政府把葛仙米作為特色產業打造,并提出百億元的產業目標,我們將抓住這次機會,鼓勵更多村民發展葛仙米相關產業,同時繼續優化人居環境,吸引游客到我們村,實現農旅融合發展,讓村民既能吃上‘豐收飯’,也能吃上‘旅游飯’。”千金村黨支部書記張重波信心滿滿。

從當選“恩施十大名吃”到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名錄;從入選“湖北禮品”到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鶴峰葛仙米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成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鶴峰縣葛仙米(水稻)種植面積3.1萬畝,帶動3.9萬人從事葛仙米(水稻)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工作,產業綜合產值達7.44億元。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