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5月22日,中國環境科學研討院與公眾環境研討中間(IPE)發布《中國城市雙碳指數》第三期報告,從氣候大志、低碳狀態和排放趨勢三個維度對110個重點城市的“雙碳”進展態勢開展了系統評價。北京以凸起的氣候大志與低碳狀態表現排名榜首,成都、寧波、深圳排列第二至四位,昆明、上海、廣州等城市躋身前十。
報告顯示,本期指數評價期內,我國動力轉型又邁上新的臺階,可再生動力裝機繼續領跑全球。但與此同時,我國產業結構著重、動力結構偏煤、環境約束偏緊、路況運輸結構仍以公路貨運為主的基礎國情沒有最基礎性改變,綠色低碳轉型的結構性壓力仍然顯著。
本次評價有四個重要發現,既反應出積極進展,也識別出轉型挑戰。
第一個重要發現是,城市氣候大志連續兩年上升,但部門城市排放增長較快。導致達峰趨勢指標得分出現較為顯著的降落。反應到城市兩年得分變化中,除西寧、榆林、南京、呼和浩特等16個城市的評價綜包養合得分上升外,40個城市得分持平,54個城市出現得分降落。這凸顯出低碳轉型還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實現“雙碳”目標不克不及一揮而就,必須持續支出艱苦盡力。
第二個重要發現是,多地氣候行動構成了傑出實踐,但分化推廣需求目標引導。110城市動力消費指標連續3年上升,此中深圳電網清潔動力電量占比已近七成,成都鼎力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行動,北京著力建設環京200公里可再生動力協同發展圈層。經濟社會結構指標中,海口、上海和常州分別在新動力車滲透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動力車產業發展方面有凸起表現,蘇州通過“三定一督”機制有用實現社區渣滓分類。但與此同時,本期評價發現多數城市碳達峰目標和“雙碳”行動路徑仍需求進包養行情一個步驟明確,以利于引導各界參與,為諸多傑出實踐的借鑒推廣創造動力。
第三個重要發現是,分布式光伏有用推動了東中部城市動力清潔轉型,但并網消納存在挑戰。近年來,我國戶用分布式光伏實現了年夜規模跨越式發展,但與此同時,隨著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持續擴年夜,許多地區的電網接進才能出現了瓶頸,電網低壓端承載力缺乏導致的分布式光伏開發容量受限、并網難、就近消納困難等問題日益凸顯,解決欠好將嚴重影響動力轉型進程。在甘肅、青海、寧夏等東南省份,也存在著風光等新動力消納的挑戰。
第四個重要發現,是降碳和減污協同初見成效,但協同水平還需鼎力加強。通過對評價城市2015至2021年的碳排放強度與PM2.5年均濃度進行相關性剖析可以發現,二者存在必定的正相關關系,意味著碳排放強度與PM2.5年均濃度整體呈協同降落趨勢。此中包養網貴陽、重慶、寧波、北京、鹽城、成都、昆明等44個城市協同降落較為顯著。但總體相關系數仍較小,說明城市減污降碳包養協同任務還只是初見成效,有待進一個步驟加強。
針對識別的問題,課題組對評價城市提出四點行動建議。
第一個建議,進一個步驟細化碳排放雙控目標并分化到城市,完美城市“雙碳”任務的約束激勵機制。應對氣候變化是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建設的關鍵舉措,建議依照《加速構建碳排放雙把持度體系任務計劃》,科學制訂碳排放雙控目標,公道分化碳排放雙控指標,引導城市以更年夜的大志,更高的愿景,激發自立創新,構成先行先試的驅動力。建議參評城市加強碳排放和可再生動力消費等關鍵指標的統計和公開,以利于動員各界參與城市雙碳進程。
第二個建議是,樹立可再生動力多元供應體系,晉陞供給才能。依照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原則包養,鼎力開發太陽能,圍繞城鎮建筑、基地設施、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構建多能互補的微型動力體系。在新的動力供應和運行體系尚未樹立的情況下,應綜合考慮區域動力需求變化,加強化石動力消減目標路徑與可再生動力發展目標的銜接,以及動力轉型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
第三,加強協同增效,加倍高效地同步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和增長。建議起首從降碳和年夜氣淨化防治的協同進手,進而擴展到更多維度的協同,推進實現多重效益。這種協同效應不僅有助于實現漂亮城市的環境目標,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增長。
第四個建議,處所通過信息表露調動綠色金融和綠色供應鏈等市場氣力,促進企業承擔減排主體責任。完美的信息表露軌制可以晉陞企業通明度,也有助于金融機構將環保表現作為決策依據,激勵綠色金融發展。構建綠色企業評估體系和激勵機制,通過評估和激勵,促使企業主動承擔減排責任,從而調動市場氣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