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代表圍繞“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新華社記者 潘旭 攝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1對1教學題:走好專精特新發展之路——5位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代表講述奮斗故事
新華社記者韓佳諾、周圓
“真正的創新,源于對極致的不斷追求。”在芯片行業工時租場地作近30年,又跨界進入新型儲能行業,上海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葛群對于“創新”有著深刻體會。
13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葛群和其他4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代表圍繞“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與中外記者交流,分享他們的奮斗故事。
芯片體積要越做越“小”,儲能時間要越做越“長”,兩個行業看似差別巨大,但在葛群看來,它們對于成本和效率的極致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在一次技術攻關中,葛群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嘗試不同電解液配方,實時監控不同電解液配方帶來的細微變化,不斷對技術細節做數據分析。“我們將芯片行業對于成本效率、良率的極致追求的方法學以及經驗積累,跨界融入到儲能行業,讓儲能技術快速突破。”葛群說,對于極致的追求,這正是專精特新發展的產業邏輯。
數據顯示,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46萬家。它們以專注、專業、專長見長,在特定領域有著自己的“獨門絕技”。
“我們的‘絕活’就是通過分享科技創新來研發出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藥品。”廣東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時租空間有限公司臨床運營資共享會議室深總監夏夢瑩說。
新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一個新藥在上市獲批前,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來驗證其療效以及安全性。夏夢瑩參與和負責了11個創新藥物在全國范圍的臨床開發,目前研發上市的兩款用于治療胃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藥顯示出很好的臨床療效。
每當患者因為檢驗單上的疾病指征改善而歡欣雀躍,或通過五年以上的用藥逐漸回歸到正常生活時,夏夢瑩會覺得自己的堅持和努力非常有意義,“盡管前方困難重重,我們仍然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讓廣大患者能夠率先使用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療方案。”她話語篤定。
電子陶瓷材料——這是浙江嘉興佳利電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童建喜,扎根十八載的賽道。
電子陶瓷材料關系著通信信號傳輸質量。童建喜帶領團隊日復一日雕琢技術,成功開發出10余款陶瓷材料,這些陶瓷材料在5G通信以及消費類電子等領域實現了大批量應用。
“與其說是‘獨門絕技’,不如說是我們企業在細分行業30年的長期深耕。”童建喜認為,他會繼續把“絕活”轉化為前行的動力。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離不開一顆顆飽含熱誠的匠心。
楊興德是北京微納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機熱工程部衛星總裝工藝工程師,主要工作是確保衛星從圖紙到實物的完美轉換。
整星電纜怎么走線、使用什么樣的工裝吊具、總裝流程怎么安排……幾十道工序、幾百個測試項目都需要嚴謹細致地處理好每個細節。楊興德在機械加工、電裝、電纜、裝配、工裝設計等方面潛心打磨技術,攻克技術難關,其參與的多顆衛星,實現了“國內首顆”。
“每當我仰望星空時,知道自己親手打造的衛星正服務國土監測、減災救災等,職業自豪感就油然而生。”這名深耕航天領域20多年的工程師動情地說。
15年時間,江蘇岡田智能(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亮只專注一件事——為中國機床裝備上自主研發的刀庫。
刀庫,是工業刀具的倉儲中心,能夠將手動換刀轉化為快速精準的自動換刀。進口刀庫價格高昂,陳亮便決定投入所有積蓄自主研發。在攻堅鏈式刀庫技術時,他和團隊在實驗室搭起行軍床,三個月吃住在車間,通過183次不間斷試驗,最終將核心技術逐個見證攻破。公司生產鏈式刀庫效率大大提升,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制造業是國家的基礎,總要有人來守住這份匠心。在未來,我們堅持把更多刀庫短板弱項技術轉化為‘殺手锏’。”陳亮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