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于《蔣維喬日誌》背后的武進文獻征存社–文史–找九宮格中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e63a86bceb0.85958931.

沈燮元師長教師不止一次告知我,說他早年曾記了幾年日誌,里面觸及不少學術界的名人,惋惜沒能保持上去,否則到暮年能夠也會成為有效的資料。但是,更為惋惜的是,2023年3月沈師長教師往世后的幾個月里,我往南京收拾他遺留上去的冊本、手稿,直到最后也沒有發明他所說的早年日誌。不外,在近些年出書的古代名人日誌中,偶然能看到他的名字,今朝所見,有《顧頡剛日誌》《陳乃乾日誌》《蔣維喬日誌》等數種。相較于前兩種日誌,第三種日誌中雖有關他的記載異樣屈指可數,但與他接受《趙烈文日誌》手稿手本有關,頗值得為之作一提醒。

一、武進文獻征存社在上海,不在常州

抗日戰鬥時代,上海淪為孤島,租界成為文明名人的避風港,有識之士為保留國故、挽救我國的文明遺產,在上海自覺組織各類文明集團,如有名的上海私立合眾藏書樓、私立鴻英藏書樓都在法租界。據陳源蒸等編《中國藏書樓百年事事(1840—2000)》載,鴻英藏書樓成立于1933年6月,其前身是沈恩孚、黃炎培、史量才等倡議組織的甲子社,以彙集報刊材料,兼輯雜志、日報索引為專門研究。1931年,改稱人文社,并籌建人文藏書樓。1933年,因取得實業家葉鴻英(1860—1937)捐資,改名為“鴻英藏書樓”,于1934年寒假后建成新館正式開放。前幾年,我收拾《顧廷龍日誌》,就發明顧師長教師常說起辦合眾遇事,要問問鴻英,重要鴻英創建在合眾之前,性質有雷同,最具參考價值。二館的終局,也完整雷同。1952年9月,鴻英藏書樓董事會決議將該館獻給國民當局,上海市國民當局接收其請求,并交由文明局停止點收。次年,合眾藏書樓也捐贈上海國民當局。1955年5月25日,鴻英藏書樓和上海消息藏書樓合并為上海市報刊藏書樓,合眾藏書樓則合并為上海市汗青文獻藏書樓。1958年10月,上海藏書樓、上海市汗青文獻藏書樓、上海市迷信技巧藏書樓、上海市報刊藏書樓“四館合一”,構成明天的上海藏書樓。

蔣維喬

蔣維喬(1873—1958)持久擔負鴻英藏書樓館長,由于這層關系,1944年常州武進籍實業家、平易近豐紗廠司理江上達(1893—1966)糾集同親籌備的武進文獻征存社,創建之初就借用鴻英藏書樓之地,展開運動。據《蔣維喬日誌》1944年5月15日誌:

午后三時赴鴻英藏書樓聯繫事務。四時至愛理處。五時到江宅,吳鏡予、湯愛理二人亦次序遞次來,既而上達回家,渠約我們三人建立武進文獻考存會,將乾嘉諸老學派影響于全國之現實為詳細之撰述,期以三年樂成,經費量出為進,完整由渠想法籌畫,此誠巨大之任務,可貴江君有此思惟,余等當然同意,由鏡予起草措施后再停止。

四天之后,5月19日下戰書四點,蔣維喬到湯愛理家,和湯氏、吳鏡予一路約定武進文獻征存社的簡章。五點半,他們又往位于今上海泰安路76弄亦邨的江上達家,將擬定的簡章示之,江上達看后深表同意,并說已約和伴侶四人配合出資五百萬元作開辦基金,稍后大師所有人全體會商一次就可以定上去,初步決議社中任務分為經濟、征輯兩部。1944年5月26日早晨,武進文獻征存社準備會在江上達家舉辦,蔣維喬日誌中記載頗為具體:

六時到江宅,今夕上達兄邀集劉厚生、唐企林、劉靖基、湯愛理、吳鏡予、趙頌平、蔣尉仙、翁存齋、王春渠諸君會商武進文獻征存社,由余闡明緣起及簡章,大家頒發看法,畢,進席晚餐。之后上達告我趕快借用鴻英藏書樓,于六月一日成立,先撥創辦費十萬元如此。

餐與加入者有實業家,有字畫家,有鑒躲家,有當局官員,他們有一個配合點,都是常州武進籍的文明人。此中,也懷孕兼數重成分者,如劉靖基(1902—1997)既是實業家,也是加入我的最愛家,他暮年將所躲宋張即之行書《待漏院記》、吳琚行書五段卷、趙孟頫行書十札卷、王蒙《天噴鼻深處圖軸》、倪瓚《六正人圖》、朱德潤《渾淪圖》等字畫精品40件捐贈上海博物館,而幫他掌眼的就是錢名山的侄女婿王春渠,事詳慎重《海上加入我的最愛世家》,可參看。

1944年5月29日,江上達又約請蔣維喬、劉厚生、唐企林、趙頌平、湯愛理、劉靖基、翁存齋、吳鏡予、王春渠比及家中會餐,重要還是切磋武進文獻征存社事。從兩次江家會餐名單看,除了年夜成公司董事長蔣尉仙第二次沒餐與加入外,其余均是原班人馬,這十多位顯然就是創社會員。不外,同年6月1日蔣維喬日誌,并沒提到原定在鴻英藏書樓舉行的文獻征存社成立典禮。

雖未辦成立典禮,征存社的文獻彙集任務現實上曾經開端,這一點在《蔣維喬日誌》稍后的記載中獲得了證明。1944年7月17日下戰書四點,蔣維喬“至愛理處,與吳君鏡予配合審查修文堂所開來舊書目次,決議購置者數十種,為武進文獻征存社需用此書也。六時到江宅,……晚膳后講《楞嚴》,講畢適上達回來,將核定所購書款約十五萬余告之”。四天后,7月21日蔣維喬為武進文獻征存社購買冊本經費十五萬八千余元,再到江家,與江上達溝通,江氏批准過幾天付款。同年8月18日,修文堂司理孫實君來告知蔣維喬,武進文獻征存社所購書一大量曾經到上海,“約下星一午后送來”。21日下戰書三點,蔣維喬到鴻英藏書樓,四時修文堂踐約送書來,蔣氏命館員將冊本一一點清后,付出孫氏書款十一萬余元,“此為武進文獻征存社所購也”。一個月后,9月20日《蔣維喬日誌》又一次呈現“午舞蹈場地后二時半到鴻英校閱閱兵武進文獻征存社購進冊本”。從以上三個月有關征存社的記載,可見蔣維喬與湯、吳二人擔任遴選文獻,江上達擔任經費付出,詳細任務本能機能分辨對應此條件出的征輯、經濟兩個部門。別的,征存社購買的文獻,確也暫存于鴻英藏書樓內,由館員代為盤點、保管。

前已說過,受邀到江上達家會商武進文獻征存社事務的職員中,一半是實業家、當局官員,重要擔任捐資,另一半是學者、字畫家、加入我的最愛家,重要擔任文獻的征輯。在陳光貽參加征存社之前,蔣維喬親身掌管文獻選購,湯愛理、吳鏡予二人協助。《蔣維喬日誌》1945年觸及武進文獻征存社三次,此中3月13日、5月30日這兩次是為購書到鴻英與湯、吳商討,10月21日這一次參會的人多一些,相當于擴展會議:

二時半赴鴻英。三時約同親唐企林、劉厚生、謝仁冰、湯愛理、吳鏡予、劉靖基諸君會商武進文獻征存社事。四時半開會,余先往亦村楊君翼之家略談,拜訪江宅近情,別后至雷上達路,遇江君上悟,知其看管之兵較松,余遂進江宅問慰江夫人,談半小時而出,六時半抵家。

餐與加入者中多了一位謝仁冰(1883—1952),他曾任商務印書館的司理,在合眾藏書樓后期出任合眾的董事。1945年10月,因江上達抗戰時代為保全平易近豐紗廠資產,不吝向日軍讓步,并餐與加入聞蘭亭任主任委員的棉花統制委員會,任中方代表。成功后,江氏天然被定性為附逆,平易近豐紗廠、江宅被封,江上達被拘捕,家人遭到囚禁,故蔣維喬日誌中持續幾日與劉靖基、蔣尉仙、謝仁冰、楊翼之等商討此事。11月2日,蔣氏約楊衛玉特地造訪杜月笙,盼望對鴻英藏書樓伸出援手,不致因經濟上與平易近豐紗廠聯繫關係而遭到影響,“并述上達被逮事,托伊想法相助。渠滿口承諾”,現實上卻并未勝利。江上達的訴訟吃了快一年,經多方盡力,才取得開釋。時隔近一年之后,1946年9月23日蔣維喬再次與江上達會晤,說話內在的事務就觸及武進文獻征存社,《蔣維喬日誌》載:

五時往訪上達,談誠明及武進文獻征存社事,渠還是以往精力,愿極力代謀,至為可感,六時回。

可見江上達本身屢經曲折,但初心不改,仍熱情于教導與文獻保留等公益工作。不外,此后兩三年里,《蔣維喬日誌》很少說起武進文獻征存社,僅1948年1月12日有“會畢,趕至江宅,已六時,遂與江夫人略談文獻征存社購書事”一條,可見征存社的運動展開得并未幾,重要還是購置冊本,偶而也會以毘陵文獻征存社名義出書冊本,如《武進毛古庵師長教師選集》四種,就是1949年7月由文獻征存社鉛印問世。

《蔣維喬日誌》

1949年以后,跟著上海的束縛,原有的良多私立黌舍、藏書樓、社會集團,逐步改組,武進文獻征存社天然也有新變更。后來進職上海藏書樓的陳光貽那時還在征存社任職,他曾經由過程郭若愚先容,到合眾藏書樓探聽參加工會的手續,《顧廷龍日誌》1950年7月6日提到此事:

若愚介陳光貽來詢參加工會手續。余于此全無所聞,轉介其往鴻英,訪程劍飛,必有眉目也。陳現任常州文獻征存會,即江上達、蔣竹莊所創者。

而此時的武進文獻征存社基礎上曾經名不副實了,《蔣維喬日誌》1950年9月15日所記一事可作干證:

耿君淡如來談,六時半別往,余往亦村江宅晚餐。座有沙武曾、陶心如、房虎卿、吳青霞諸君。上悟父子為主人。舊日湯愛理以共享會議室張翰風臨《書譜》首卷讓與錢晉葵,不久愛理屢向之找價,又欲索回是卷,晉葵不堪其煩,乃以此卷送我處,捐進文獻征社。此卷在我家多年,今文獻征存社各書已回平易近豐紗廠處事處保管,我大哥,應將各經手之事交接明白,特將此卷撿出交與子礪,回進文獻社。

由湯愛理、錢晉葵二人因《書譜》卷惹起的糾葛,談到文獻社的躲書曾經從鴻英藏書樓遷出,轉進平易近豐紗廠處事處保留。同年10月30日上午,蔣維喬又有“偕雪琴兄往平易近豐訪江君上達,談半小時,余趁便看文獻征存社躲書”的記載。于此可見,蔣氏與武進文獻征存社的關系似乎逐步疏離。文獻征存社躲書為何回平易近豐紗廠處事處呢?聯合1944年武進文獻征存社創建之初,沒有如期舉行公然成立年夜會,買書經費均由江上達付出等細節猜測,征存社的日常經費盡年夜部門出自江氏,那么,社務運動暫停,作為固定資產的躲書,天然也就交由開辦人之一、出資人江上達的平易近豐紗廠保管,也就缺乏為怪了。

到了1951年,關懷武進文獻征存社將來的同親,在劉厚生為竹淼生拂塵洗塵的席間,談起征存社的社產題目,《蔣維喬日誌》1951年7月22日誌到:

午后六時應劉君厚生之邀,至其宅便餐,座有謝仁冰、沙武曾、顧起潛、吳敬義諸君,磋商武進文獻征存冊本放在平易近豐不當,應回送于常州,或自建藏書樓,或與本地藏書樓合并,決俟謝君鐘豪赴噴鼻港時征求上達批准。

當天餐與加入餐敘的顧廷龍在日誌中,并沒提到蔣維喬的名字,卻提了一句——“席間商談常州文獻征存會今后措施”。他或許沒有料到,分開上海合眾藏書樓的沈燮元,進進蘇南文管會后,會經手武進文獻征存社躲書的接受。

二、沈燮元經手接受武進文獻征存社躲書

時光到了1952年,蔣維喬曾經八十高齡,他曾經有興趣識慢慢摒擋身后之事,如將本身平生的日誌手稿(《蔣維喬日誌》的草稿)第一批七十一冊捐存合眾藏書樓。1952年3月13日,蔣維喬與同人商討后,終極決議停止武進文獻征存社的汗青任務,將冊本、甲骨等躲品捐贈國度:

十一時謝君鐘豪來談文獻征存社事,十二時往。午后續閱報。余唆使謝君往覓《武進同親會訊》,第三期中有記錄征存社,午后謝君已覓到會訊,于四時復到我家,我即起信稿,將征存社冊本三萬三千余冊及甲骨文約千片獻諸國度,函達文物保管委員會。此函稿由謝君征求沙君武曾批准后,即簽名,再由我及徐君哲東簽名后郵寄,謝君并與我長談,至五時方別往。

之后的3月16日、4月24日蔣維喬先后與徐震(哲東)、沙武曾、謝鐘豪等分辨面談,到了4月27日上午,他趁到常州同親會,開保管委員會,蔣尉仙、劉鐵卿、李鴻森、徐哲東、謝鐘豪、孫啟粹等都在場,會后“繼復會商文獻征存社冊本,推徐哲東與上海市文物治理會聯繫”。1952年6月8日上午,常州同親會再次開保管委員會,會上經過議定將文獻征存社書物進獻國度,送與上海市文物治理委員會,由蔣維喬與沙武曾、徐哲東三人簽字“致函平易近豐紗廠,闡明將社中書物送交上海市文物治理委員會,不日將書物搬移,特為告訴等語。即繕就正式公函,由三人簽名收回”。

能夠有熱情人士將武進文獻征存社躲書擬捐贈國度的新聞告知了江蘇的同親,蘇南文管會與常州市立藏書樓對此項冊本均產生愛好,聞風遠揚。令蔣維喬覺得不測的是,1952年7月7日薄暮五點,沈燮元、朱小剛受命找上門來:

蘇南文管委員會沈燮元會同常州市立藏書樓朱小剛來我處聯繫,請求收武進文獻征存書物,是以項書物先與上海市文物治理委員會聯繫,故須向上海方面說過,方可回諸常州。余允約楊寬前來面談后再決議,二君遂別往。

兩天后,7月9日上午十點,沈燮元、朱小剛再次找到蔣維喬,磋商武進征存社躲書的回屬題目:

據云昨已晤到陳光詒,看過文獻社所躲書物,余遂以德律風訊問楊寬,據答冊本年夜部門回常州可以,惟須將龜甲文及關于考古冊本回上海市文管會,遂與沈、朱二人約定措施,由蘇南文管會及常州市藏書樓用正式函來懇求,同親會保管委員會閉會決議后,即正式函復文管會及藏書樓,即可將書物運往常州,二君別往。

鑒于上海市文管會只需甲骨文與躲書中的考古相干冊本,其余冊本愿意讓與江蘇方面,只需蘇南文管會、常州市藏書樓正式出函,即可停止。此后,為了這批躲書,7月14日、7月16日沈燮元先后兩次又與陳光貽結伴,找蔣維喬溝通,除了躲品的分派題目,還觸及陳光貽的任務題目:

沈燮元、陳光詒來,談及武進文獻征存社之甲骨文回上海市文管會,請求原治理員請上海文管會留用,緣蘇南本可錄用,而薪水菲薄,遠不及上海。陳君家累重,其實艱苦。適楊寬有德律風,我即詳告之,渠允想法,惟附帶講明:一、要實在保人;二、要陳君本鄉區當局證實書;三、要呈請上海市國民當局批準方可決議。我答保人可由我擔負;本鄉區當局證實書,陳君雖有函往,但遲遲將來,請上海市文管會往一公函敦促之。楊允照辦,二君遂別往。

相干公函送來后,蔣維喬趁7月20日上午到常州同親會開保管會時,將武進文獻征存社情形加以提出會商,終極分歧決議:武進文獻征存社書物,以甲骨文及考古冊本奉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其余書物分送蘇南文管會及常州藏書樓。下戰書,蔣維喬依據會經過議定定,草擬與沙武曾、徐哲東配合簽字的公函三封,分歧上海文管會,分歧蘇南文管會,囑其前來取書物,分歧上海平易近豐處事處,告訴疇前存放書物現將搬取。7月22日下戰書,沈燮元、王春生如期而至,拿了公函往接受相干冊本。

陳光貽編《武進文獻征存社躲書目次》

武進文獻征存社的躲品究竟有哪些?從《蔣維喬日誌》中只知有冊本、甲骨文,具體項目無從得見。所幸陳光貽所編的《武進文獻征存社躲書目次》底稿,無缺保留在上海藏書樓。此目寫于半頁十行的朱絲欄稿紙上,書前有凡例、總目。按凡例稱,全目分類采用江蘇省立國粹藏書樓法,略加增并,全書分為三卷,第一卷列朝鄉前賢撰著冊本、底稿及有關武進文獻的資料,第二卷全國古今學者著作冊本、底稿及叢書、雜志,第三卷文獻、文物。卷一、卷二按經、史、子、集、叢五部門類,雜志附于卷二最后。卷三重要分為兩類,文物是指商卜甲骨片,文獻是指內閣年夜庫要檔。卷一、卷二兩卷中著錄的躲書,通俗版本居多,偶有明刻本及清人底稿,據我所知張武曾《說文證異》底稿五卷有吳年夜澂題跋者、繆荃孫舊躲《咸淳毘陵志》舊手本、趙烈文《落花春雨巢日誌》底稿五冊、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誌》趙寬抄底稿五十四冊、趙烈文《趙惠甫手札》手箋裝裱本一冊、錢年夜昕校跋舊手本《年夜金國志》、沈廷芳舊躲清手本《高麗國史》三十二冊、舊手本《楊年夜洪忠烈實錄》三冊等,現均躲于南京藏書樓。講座場地卷二史部金石類自第一種《藝風堂金石文字目》至最后一種《續殷文存》合計七十二種,書名上方均畫○,異樣畫圈的是卷三殷墟商卜甲骨片三宗:

戩壽堂所躲殷虛文字骨片五百四十五件  曾經本社收拾編號。查檢并塊有二合一、三合一者,與前墨拓出板之圖樣略有分歧,詳記本社編之收拾記。

鐵云躲龜甲片拾件  另附一件未斷定。(參戩壽堂所躲殷虛文字羅詩氏序稱,見于鐵云躲龜者十之一二,那時哈同之妻羅迦陵購)

未經檢出收拾及那時未著錄頒發甲骨二百二十一塊  未經查檢及零星懦弱,未便墨拓之甲骨片。

這批冊本與甲骨應當就是上海市文管會所接受的躲品,圓圈能夠是陳光貽等那時移交時所作記號。顛末年夜半個月的點交,武進文獻征存社的舊躲,分辨轉進上海市文管會、蘇南文管會、常州市藏書樓。陳光貽留在上海任務,并取得一筆斥逐費,蔣維喬在1952年8月16日《日誌》中提到“陳光貽來,武進文獻征存社事完整停止,由我主意發給陳君閉幕費壹佰叁拾貳萬元,轉囑謝君鐘豪付出”。

三、趙烈文日誌底稿、手本的流轉

武進征存社躲書中精善本之本,由沈燮元經手,轉進蘇南文管會,通俗書能夠回了常州市藏書樓。1955年,蘇南文管會遷往南京,機構調劑后,沈燮元師長教師追隨古籍躲品并進南京藏書樓,武進文獻征存社所存善本等遂回南京藏書樓。這批書中,近數十年中,最為人留意的非趙烈文日誌莫屬。推究其緣由,趙烈文日誌無論內在的事務,仍是篇幅,都可以比肩晚清四年夜日誌,它有一個特征是別家所沒有的,那就是《落花春雨巢日誌》、《能靜居日誌》除了趙氏手稿傳世外,還有其子趙寬的傳手本,內在的事務方面,手本與原稿并不完整雷同,然手本比原稿內在的事務不減反增的,倒是相當少見的。

《趙烈文日誌》

有關日誌版本的情形,樊昕兄在其收拾的《趙烈文日誌》(中華書局,2020)附錄二《論趙烈文日誌的文史價值》一文中已作提醒,茲不再重復。對于《能靜居日誌》原稿一種進躲臺灣藏書樓,《能靜居日誌》趙寬手本與《落花春雨巢日誌》底稿、趙寬手本進躲南京藏書樓,此前持久令學界發生誤解。曹聚仁(1900—1972)在《天一閣人物譚》“趙烈文《能靜居日誌》”一文中說:

而趙烈文的《能靜居日誌》對承平軍、湘軍及晚清朝野靜態,有著更真正的的記敘。這部日誌,共六十四冊系趙氏手寫原稿,原躲江蘇常州趙氏家中。抗戰時代,其孫以三百銀元出售給陳群(福建人,任偽當局職),成功后,陳既伏誅,此書也沒收,今躲南京藏書樓。我了解中國史學會預備將原稿影印,尚未出書。比來,我才了解,臺灣藏書樓也躲有《能靜居日誌》原稿,一位史人陶秋惠看過原稿,說是五十四冊(他不了解南京藏書樓還有原稿,卻諷刺中國史學會弄錯了冊數)。這兩種原稿,畢竟哪一種是趙氏手跡,哪一種是趙家后人過錄本,我未見原稿,無從懸斷。

《能靜居日誌》

曹聚仁對臺灣躲《能靜居日誌》底稿的起源先容無誤,它確是陳群澤存書庫舊躲,1945年陳氏仰藥他殺后,澤存書庫沒收,1949年善本被運往臺灣。但他不知南京藏書樓的《能靜居日誌》是武進文獻征存社舊躲的趙寬手本。說來希奇,已經任職武進文獻征存社的陳光貽,在曹氏之后,反將社中躲手本與陳群躲底稿混在一路先容,即1989年齊魯書社出書的《簡明古籍辭典》中“能靜居士日誌”一條稱:

日誌底稿及其子趙寬手本五十四冊,手本至烈文卒前二年止。二部均躲于上海武進文獻征存社。偽官陳群強欲分讓一部,經蔣維喬判定,趙寬手本將烈文手撰密奏函札錄于日誌中,底稿則無,手本比底稿尤為有效;底稿遂為陳群取往,今已在臺灣影印。手本又經徐震校訂,今躲于南京藏書樓。

《簡明古籍辭典》雖簽名胡道靜主編,現實上陳光貽是重要撰稿人,且從行文觸及蔣維喬、徐震、武進文獻征存社等要害詞猜測,此條很年夜能夠出自陳氏之手。在他編的《武文獻進征存社躲書目次》中對日誌的描寫如下: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