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二十周去九宮格教室年 開展“硬核”科普活動_中國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2024年5月18—19日,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迎來二十周年,本屆活動主題為“砥礪二十載 科學新征程”。
時租5月1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屆公眾科學日啟動。
自2005年起,每年5月的一個周末,中國科學院院屬科研院所和大學都會“打開大訪談門迎客人”,開放國家級科研場所,組織“硬核”科普活動私密空間,以院士為代表的一線科技工作者與公眾面對面,激發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翟明國院士面向公眾作科普報告,介紹你最熟悉和最陌生的地球。
今年,中國科學院精心打造了公眾科學日二十周年主場活動。步入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在陳潤生院士與少年的對話中開啟對科學的求索;從翟明國院士的報告中看最熟悉和最陌生的地球;聽科學家與AI虛擬人舞蹈場地探討人工智能的未來。學術會堂到創新文化廣場上,以列車形象為載體,展示了中國科學院建院七十五年來的重要科技創新成果以及公眾科學日二十年的經典時刻,從“科學春天站”去往“科學新時代站”,沿途可一覽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的發展歷程。公眾還可以走進周邊的化學研究所、聲學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過程工程研究所和文獻情報中心,體驗美麗化學、探索聲音奧秘、暢游納米世界、“碳”知過程,觀看中國科學院科技成就展。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二十周年主場活動,圖為陳潤生院士與少年以朗誦的形式展開對話。
院士群體進一步發揮“四個表率”作用。李家春、汪景琇等50余位院士圍繞多個學科領域、多個公眾感興趣的熱門話題開展科普講座、在線問答、互動交流,講解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釋疑解惑舞蹈教室,激勵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科學家與AI虛擬人探討人工智能話題。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走進公眾科學日,你會收獲一些答案: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設計了二氧化碳“變身游”四條路線,展示“生物制造”的力量;在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你可以登上新舟60遙感大飛機,參觀“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近距離接觸無感式健康監護設備、植入式腦機接口等匯聚創新生產要素的實體成果。
本屆公眾科學日還涌現了不少創新科普新形式、引領科普新風尚的“腦洞”。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特別啟動“天地共播一粒種——青少年和航天員一起養斑馬魚”活動,同時推出“當萬戶走進天宮”筑夢星空展廳沉浸式導覽劇;金屬研究所舉辦首屆沉浸式大型實景科學探秘劇本殺《師昌緒歸國記》,參與者既能深入了解師昌緒先生科學報國的感人故事,還可以在游戲中認識材料領域前沿成果。
在深化國際合作的背景下,公眾科學日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化元素。本屆公眾科學日特別邀請了40余位在京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組建參觀團,定制專屬線路,帶領其深度參與二十周年主場活動;青藏高原研究所邀請尼泊爾中學生到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參觀科研觀測試驗場地與設施;武漢植物園以“昆蒙框架”為契機,在中國科小樹屋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支持下,推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園在行動”主題活動等。
中國科學院百余個科研院所和三所院屬高校如約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小樹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上海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場激光物理、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常熟農田生態系統、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等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都揭開了平日的“神秘面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成果集中亮相;西藏多地中小學生有機會走進多個高原相關科普基地和野外臺站實地學習。
此外,本屆公眾科學日還呈上互動性高、體驗性強的線上科普活動。科學家和知名網絡主播搭檔展開“云游中國科學院”線上直播;在微博營造“轉角遇到中國科學院”氛圍,鼓勵網友參與話題#公眾科學日#。中國科學院官方科普微信公眾號“科學大院”成體系地發布活動介紹和參觀攻略,全方位拓寬公眾科學日的參與渠道。
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在探索中起步,會議室出租于實踐中創新,科普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日益多元、深度與廣度并進,已經發展成為全民參與度高、范圍覆蓋面廣、社會影響力大的全國性品牌科普活動,成為公眾了解科技進展、與科學家交流的重要渠道,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
本屆公眾科學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全面支持。
Tags: [db:标签]